老王仅半年就把新提的丰田皇冠送去修了8次,光是修车费就花了一万多。
导航黑屏、空调漏风、雨刮器乱动,每一个毛病都让他烦到怀疑人生。
以为买丰田能省心,结果每天往4S店跑,连二手车贩子都避而远之。
这样的遭遇,让不少人对丰田的“神话”有了新的思考。
事情的起头特别日常。
那天下班回小区,远远看见老王蹲在自家皇冠旁,叼着根烟抽得直皱眉。
平时他可特别乐呵,今儿气明显不对。
我打招呼问他新车咋样,他笑不出来,只吐出四个字:“快愁死了。”
之后他一波吐槽彻底让我的丰田滤镜碎了。
现实中,丰田是马路上出镜率极高的品牌。
牌子够硬、口碑够响,一度俘获无数人的信任。
可谁能想到,近半年汽车投诉平台上丰田的投诉量就涨了18%,而且集中出现在几款热门车型身上。
咱以为车买大牌就能高枕无忧,其实买错款型照样糟心。
比如SUV里的王者RAV4荣放——在楼下4S店卖得火爆极了。
买车那会儿,销售拉着我胳膊拍胸脯保证:“开你十年绝不坏。”
可车主小李三万公里不到,变速箱就出现奇怪的“咔咔”响动,在高速上更明显。
去了4S店,维修师傅说是“正常磨损”,修下来要两千多块。
更离谱的是保值,车子去年落地15万,今年二手市场只值11万。
折合一年掉了四万,这谁承受得住?
和本田CR-V等其它SUV一比,这折旧有点离谱。
就连号称技术“无敌”的凯美瑞双擎也没有逃过麻烦同事老张冬天早上出门,刚吃完早饭下楼,按遥控启动,跟没电似的死活不理人。
车进地库,怎么也不能怨天气太冷。
他一查,原来是混动电池低温保护,电量掉光了。
4S店非但没免费,还让他自个付钱换电池,这一账单就花了八千多。
安全、科技、省油,这些卖点一下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小区里一聊才发现,混动版冬季亏电问题其实不少人见过。
这事儿,总让人想起“买创新配置不如买省心机器”的俗话。
汉兰达,被无数车友誉为“神车”,在保值率这事儿上一度自信满满。
可是两年前新提的汉兰达,陈姐今年春天要换车,打算趁手头紧张出二手。
一查保养,发现正时皮带提前换了。
二手车商一看保养单直摇头,说正常用根本不该这么早换,你换太勤疑似发动机有暗病。
直接给了低估价,比没换过皮带的同年车便宜三万。
动辄几千的维修保养费加上二手车商的谨慎,所谓“保值神话”,在现实面前一碰就碎。
有的“坑”甚至更隐蔽。
比如卡罗拉双擎,表面风平浪静,其实问题藏在细处。
王女士就遇到过一次——正开着,仪表盘疯狂乱跳,时速表一会儿60,一会儿90,像幽灵作祟一样。
去4S店,说是软件bug,升级后好两天又出错。
最危险的一次是在高速上仪表台突然暗掉,油泵感应器坏了。
真是想想都冒冷汗,修一次1500还不算最坏,有些群里车友说同类事故至少有20起。
这样的小毛病,对于安全感的打击可比一两千的维修费严重多了。
说到年轻人钟情的小型SUV奕泽IZOA,表面青春时尚,可空间小得让人秒清醒。
小刘175的个子,开了几天膝盖就想撞方向盘。
头碰车顶、腿撞仪表,还没吐槽完隔音。
跑高速就像坐在发动机里唱卡拉OK,连听个音乐都得把音量拧到最大。
换车时一打听,二手价格更让人想哭。
当初14万落地,如今商家最多给8万,直接跌掉一半多。
这种扎心体验,你说空气炸锅都没它“炸”得彻底。
而老王的皇冠故事更像个缩影。
半年8次维修,各种细碎的毛病频频“抽风”,1万多砸进去了不算,最糟糕的是最后还没人敢接盘。
二手车商摸着车头皱眉头,“新手回去肯定要后悔”,“车太闹心,买回家纯添堵”。
老王苦笑了一路,现在逢人就劝,“丰田并不是啥都好,别被表面包装骗了,有些车开着真是掉坑里爬不出来。”
这些年,“买丰田等于无忧”成了习惯性想法。
可一桩桩具体实例却在提醒我们,光看名气和宣传并不保险。
你以为大品牌、热门车不会出问题?
现实恰恰相反,越是销量大、标号火,有时候“批量问题”就越多。
厂家偶尔顾不上细节,某些品控环节一旦把关不严,吃亏的最后还是消费者。
再说最近新出的丰田皇冠陆放也遇上了让人糟心的事。
论坛里吐槽一大堆,“电瓶亏电”成了新关键词。
提车三四个月,才跑两千公里,电瓶就莫名其妙没电了。
早上去开车,车门打不开,发动机点不着,着急赶上班只能叫拖车。
有位车主说,自己一共来过3次4S店,问题讲了十多遍,到现在还没弄明白到底为啥。
一查,遇到这问题的人不少,微信群里受害者越拉越多。
叫人心累的是,4S店和厂家都没拿出个说法,“再观察下”的回复让人提心吊胆,一台新车成了家门口的摆设,买车变成了考验心理承受力的大冒险。
对比下其他品牌,才发现服务的差距。
比如有朋友买的路虎发现运动,电瓶两年半挂掉了。
4S店查记录,原厂质保三年,张嘴就给免费换新,没有推诿,没有扯皮。
反观丰田皇冠陆放,问题反馈多轮,处理却总卡着让人没脾气。
到底是品牌老大“高冷”,还是售后不接地气?
一种回应是保有量大难免个案多,可遇上真事,心态再好也得崩。
其实类似的失望并不是第一次出现。
2007年的凯美瑞,就因为发动机漏油、冷却系统出错被《消费者报告》打了最低分。
那时候二手车商收到这款车,修理费够再买台五菱宏光MINI。
也就是说,丰田的“神话”并不是绝对免疫体,总有某些批次、型号成了质量黑洞。
有意思的是,丰田在全球的风头依然正劲。
去年混动销量创新高,电气化正成为主旋律,销量虽然困难但利润高企。
2025财年,丰田全球目标销量略有下滑,但靠着升级“移动出行公司”,在先进城市大力推进SDV和商用新模式,手里边还攥着大把话语权。
品牌战略走在前面,对普通用户的体验,却可能并没有同步提升,至少这些年中国车主的抱怨一点没减少。
大企业往往关注未来和市场矩阵,但个体消费者真切的使用感受,却很难传递到决策者耳朵里。
所以说回来,成千上万中国车主买了丰田,并不是谁买了都倒霉,更多人的车也确实省心、耐用。
但那6款频频爆雷的车型给人的教训无比直接——买大牌得认真挑型号,别嫌麻烦多做功课、问问亲友、查查论坛投诉,甚至拉车主群侧面了解一下使用体验,都比盲信“丰田必无恙”强百倍。
毕竟买车不是买菜,十几二十万选错了,花钱补救远比防患未然难太多。
最后就像老王那样,憋了一肚子火,“谁买谁知道”,后悔来不及。
咱们买家真正需要的,是厂家更负责的态度、更加透明的服务体系。
遇到问题先别扣帽子推三阻四,多点坦诚、少点套路,大家都想要的其实挺朴素——靠谱的车和安心的售后。
如果说再买丰田,你会选哪一款?
如果真的走了“霉运”,是坚持修下去,还是一咬牙回血卖掉?
讲真,看老王们的遭遇,真希望车企能早点把用户放在心上,别让一颗老品牌的金字招牌,在种种细节怠慢里蒙上尘埃。
正规股票配资官网,配资好评配资门户,配资平台排名前十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